第915章 运河到手(1/2)
巴拉马运河最初由美国通过支持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并在1903年签订《米巴条约》获得永久控制权。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去殖民化运动兴起,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尊重巴拉马的主权。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对米国施加压力,要求其归还运河。
米国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来自拉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
继续控制运河不仅损害了米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也与其倡导的人权和国际合作的外交政策相悖。
1977年,美国与巴拿马签署《托里霍斯-卡特条约》,规定在1999年底前将运河完全归还给巴拉马。
这些都是表面上的,
更深层的原因还是来自于政治以及资本利益,
按照米国未来国际战略,毛熊倒下后,世界将会变成他们米国一家独大的局面,那之后也会开始全球一体化布局,
运河的军事政治地位也不再那么重要,
随着时间推移,维护和运营巴拉马运河的成本逐渐增加,而收益却相对减少。
运河的设施逐渐老化,无法满足现代航运的需求,进一步扩建需要巨额投资。
米国权衡后发现,继续控制运河的经济效益已不如从前,而就在这个时候,巴拉马站出来表示愿意承担扩建和管理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每年还会给利益集团分一大笔钱。
综合上述原因,米国这才同意把运河交给巴拉马自已管理,可世事无常,随着哥巴战争结束,巴拉马政府实际上已经实质性没了,
运河每年能够带来几十亿的收入,白白的这么让出去肯定是不可能的,
就在谈判陷入僵持的时候,关海涛突然让了步,表示愿意出资收购巴拉马运河管理公司的资产,另外,每年还要向他们支付不低于20亿美刀的分红,
事情太大,约瑟夫也不好私自决断,表示要考虑一会后就挂了电话。
“反正运河都是要交出去的,给谁不是给,不如就答应他们吧。”
军工体在运河上的股份很少,只是象征性的持有了一些,政治利益远远大于经济收益,格里芬第一个发言,他认为反正运河的管理权都是要让出去的,给谁不是给,
20亿美刀虽然比预期中的30亿少了一些,可也算是合理了,商国也不算狮子大开口,在他看来,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不行!商国人太狡猾了,运河交给他们变数太大。”
有赞成的自然就有反对的,这些年,米国本土的资本没少吃安布雷拉集团的亏,
一开始决定把运河交回巴拉马除了树立形象,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巴拉马好拿捏,运河实际上还是在他们手里牢牢掌控着,
商国就不一样了,军事经济实力都不容小觑,大概率还拥有核弹,可不是那种可以随意拿捏的小角色,万一他们搞什么幺蛾子还真不好反制。
“先生们,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平息中美洲的事情,毛熊那边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这个最紧要的时刻,我希望你们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弗雷德可不管这里面的弯弯绕,现在商国已经松了口,他只想妥善解决眼前的麻烦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