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3(2/2)
方久铭的话引起了众人的共鸣,站在方久铭身后的方英迪也点头附和道:“不错,我大明朝一直是轻徭役薄赋税,太祖虽定下了规矩,商税要抽取三十税一。但太祖亦不过是立了一个框架而已,其实纳不纳税还是全凭咱们商家自愿,这点原先的历任知府就做得很好。可这个岳阳一接过税吏司的大权便开始强硬规定让咱们纳税,谁不缴税便没收谁的货物,这于强盗何异”
“对嘛,岳阳此举又与强盗何异”
“简直是太不把咱们放在眼里了”
“这是要将咱们当猪来宰啊”
众人纷纷议论纷纷,一个个都痛骂起岳阳来。
到了明末时,整个朝廷的风气已经和明初截然不同。朝廷上至文武百官藩王太监,下到举人秀才和商人,没有谁不占有大量土地矿山,没有谁不开店设铺的。对他们来说,偷逃国家赋税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风气,这种事无论是南北皆然,对于这些人来说谁要是如数向朝廷缴纳税款那是要被人嗤笑的。
按理说这些人并不多,他们的人数只占有了整个大明不到半成的数量,可却占据了整个大明近九成的财富,为了保住他们的财富,他们发明了各种理论。例如顾炎武等人发明“虚君”、“君害”等诸论。
这些言论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说如今的大明已经不需要皇帝了,把江山交给天下的读书人就可以,让读书人来掌管天下才是最正确的事情。
若是按照后世的观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也是开明的,同时也是迈向民主的一大步。但是这里却有一个大问题,作为占据了全国九成财富的读书人、商人以及各级官员他们却不愿意为了这个国家缴纳哪怕是一毛钱的税收,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钱都是他们自家的,跟国家跟朝廷无关。
可政府要运转、军队要打仗,这些总需要银子吧可银子从哪来呢于是他们便把主意打到了那些占据了国家九成人口,但却只拥有不到一成财富的穷人身上。
在岳阳看来,这些占据了全国绝大部分财富的人其无耻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地了,用穷人的银子和鲜血来保卫富人的家园,天下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么
特别是到了明末时期,富者免税贫者交税的情况更为严重,已经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后世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到了明末,大明境内之所以出现上千万的流民潮是因为天下大旱,百姓缺粮所致,又或是明朝的人口太多,导致人均耕地变少和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才出现了大规模流民潮。
但是在岳阳看来,这些通通都是放屁。即便是到了明末,华夏依旧有着足够的土地供农民耕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读书人和商人集团的贪婪所致。
那些占据了大量田地的大地主们拼了老命的剥削着手里的农民,有的地方收取的租子比例竟然达到了七层。如此高昂的租子自然引起了佃户们的不满,有的农民便说:好吧,你租子太贵,老子不种你的地自己开荒总可以吧。
好啊,你自己去开荒吧。
那些农民太天真了,拥有了大量田地的地主们如何能眼睁睁的看着流民们自己开荒呢,要是佃户们都去开荒了自家的田地谁来种啊于是他们便勾结官府,不顾朝廷颁布的三年之内不收粮税的规定强行收税,这样一来农民们是开荒也不是,租地主的田种也不是,最后纷纷变成了流民,在岳阳看来,这才是导致大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看到众人的火气已经被挑逗起来,方久铭的眼中闪过一丝历芒,狠狠的说道:“诸位,既然如此,咱们自然是不能束手待毙,咱们得拿出一个章程来对付那姓岳的才是啊”
“方老,您说吧,咱们该怎么做,咱们都听您的”
“对,方老,您发话吧,咱们都听您的”
对于这些人来说,有人要向他们收税,不亚于要割了他们的命根子,自然是要誓死反抗的,想要动他们的银子,别说区区一个指挥同知了,就是皇帝老子也不行。
“此事可成”
方久铭和方英迪父子眼神不经意的一碰撞,两人立即会意的暗暗点头。
方英迪立刻站了出来说道:“给为父老,既然大伙都统一了意见,那么接下来就好做了。那姓岳的不是闹着要收银子吗他不是查咱们的铺子收税吗他不是堵着城门不让咱们的货物进来吗那好,咱们就不开铺子,咱们就不进货物,咱们的买卖不做了,我倒要看看他能向谁收税去”
“嘶嘶”
方英迪的话一说完,周围的人就倒吸了口凉气,这家伙是在鼓动大伙罢市啊未完待续。。
第两百章暗地里的潮流
所谓罢市,意指停止市场的运作,通常是商人为了某种要求而联合起来停止营业,让对方妥协以达到其目的,许多是为了表达社会不公,自身的权利受到损害。其目的在表达个人身之不公,属于表达示威的一种方式。
通常罢市的行为会造成大众不便,同时也会引起广大社会的关注,不过最后因为迫于生计通常终会复市。
有明一朝,大明的商人们已经将罢市这招玩得如火纯清了,每当朝廷出台任何对他们不利的举措活政策时,大明的商人们往往就会祭起罢市的大旗来威胁地方官府和朝廷。
或许有人就问了,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不是亲自规定了“士农工商”这四个阶层吗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他们怎么敢这么大胆的公然罢市呢,这不是公然跟朝廷做对吗,难道就不怕朝廷震怒
其实这就要从明朝的体制说起,大凡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权力很重的人,朱元璋这厮也不例外。
在创建了大明后,朱元璋嫌宰相这个位子太过讨人嫌,甚至还会碍手碍脚,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借着胡惟庸案把宰相这个职位给撤销了,紧接着又创建了六部制度,借着这个制度把朝廷的所有大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朱元璋却忘了一件事,宰相制度之所以能在华夏传承了数千年,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宰相这个职务说白了其实就是皇帝的助手,帮助皇帝管理百官,从繁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可老朱嫌这个助手太碍眼,还抢了自己的权利,于是干脆就把助手给炒了鱿鱼。
可朱元璋却不明白,任何人若是妄图跟历史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对是要出苦头的。朱元璋是个很勤恳的荒地,可他的子孙未必会跟他一样啊
他的儿子朱棣抢了自家侄子的皇位后。有鉴于朝廷没有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