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典白话合集 > 第八十三回 诛芈胜叶公定楚 灭夫差越王称霸

第八十三回 诛芈胜叶公定楚 灭夫差越王称霸(2/2)

目录

道是远瞻三百里,如何不见六千人?

胡曾先生写有咏史诗:

吴王恃霸逞雄才,贪向姑苏醉绿醅,

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元人萨都刺的诗则是:

阊门扬柳自春风,水殿幽花泣露红,

飞絮年年满城郭,行人不见馆娃宫。

唐人陆龟蒙咏西施道: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再说越王勾践进入姑苏城,占据了吴王的宫殿,百官纷纷前来祝贺。伯嚭也在其中,他仗着往日与勾践有过交情,脸上一副自鸣得意的神色。勾践对他说:“你是吴国的太宰,我怎敢委屈你呢?你的国君在阳山,你为何不追随他去?”伯嚭羞愧地退下。勾践派力士把他抓起来杀了,还灭了他的家族,说道:“我这是为了报答伍子胥的忠诚!”

勾践安抚稳定了吴国百姓,随后率兵北渡江淮,与齐、晋、宋、鲁等诸侯在舒州会盟,还派人向周朝进贡。当时周敬王已经驾崩,太子仁继位,这就是周元王。周元王派人赐给勾践衮冕、圭璧、彤弓、弧矢,任命他为东方的霸主。勾践接受任命,诸侯们纷纷派人前来祝贺。此时楚国灭掉了陈国,惧怕越国的兵威,也派使者前来修好。勾践把淮上的土地割让给楚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割让给鲁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诸侯们心悦诚服,尊越国为霸主。

越王回到吴国,派人在会稽修筑贺台,以此掩盖昔日被围困的耻辱。他在吴国宫殿的文台上设宴,与群臣一同欢庆,还让乐工创作《伐吴》的曲子,乐师弹琴演奏起来。歌词是这样的:

吾王神武蓄兵威,欲诛无道当何时?

大夫种蠡前致词:吴杀忠臣伍子胥,

今不伐吴又何须?良臣集谋迎天禧,

一战开疆千里余。恢恢功业勒常彝,

赏无所吝罚不违。君臣同乐酒盈卮。

台上的群臣都十分高兴,欢笑不断,唯有勾践脸上没有喜悦之色。范蠡暗自叹息:“越王不想把功劳归于臣下,他的疑忌之心已然显现!”第二天,范蠡进宫向越王辞行,说:“我听说‘主辱臣死。’从前,大王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想隐忍以成就越国的功业。如今吴国已灭,倘若大王免去我在会稽应受的惩罚,我愿告老还乡,在江湖中度过余生。”越王听后,心中悲伤,泪水沾湿了衣裳,说道:“我依靠你的力量才有了今日,正想着如何报答你,你为何要抛弃我离去呢?你若留下,我与你共治国家;你若离去,你的妻子儿女都要被处死!”范蠡说:“我本该受死,可我的妻子儿女有什么罪过呢?生死全由大王决定,我已顾不上了。”当晚,范蠡乘坐小船从齐女门出发,渡过三江,进入五湖。至今齐门外有个地方叫蠡口,就是范蠡渡三江的地方。

第二天,越王派人去召范蠡,范蠡早已离去。越王脸色变得很难看,问文种:“能追回范蠡吗?”文种说:“范蠡有鬼神莫测的机谋,追不回来了。”文种出来后,有人递给他一封信。文种打开一看,是范蠡的亲笔信。信中写道:

你难道不记得吴王的话吗?“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这个人,脖子长,嘴像鸟喙,能忍受屈辱,却嫉妒功臣;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与他共享安乐。你如今不离开,灾祸必定难以避免!

文种看完,想召来送信的人,那人却早已不知去向。文种心中闷闷不乐,但仍不太相信信中的话,叹息道:“少伯的担忧是不是太过分了?”过了几天,勾践班师回越,带着西施一起回去。越夫人暗中派人把西施带出来,绑上大石头,沉入江中,说:“这是亡国的不祥之物,留着它做什么?”后人不了解这件事的真相,误传是范蠡带着西施进入五湖,于是有了“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这样的诗句。实际上,范蠡独自乘船离去,连妻子儿女都舍弃了,更何况是吴王宫中受宠的妃子,怎么敢私自带着她走呢?还有人说范蠡担心越王再次沉迷女色,就用计把西施沉入江中,这也是错误的说法。罗隐曾写诗为西施洗刷冤屈:

家国兴亡自有时,时人何苦咎西施!

西施若解亡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再说越王念及范蠡的功劳,收留了他的妻子儿女,封给他百里之地,还让能工巧匠用金子铸造了范蠡的塑像,放在自己座位旁边,就像范蠡还活着一样。

话说范蠡从五湖进入大海,忽然有一天,派人把妻子儿女接走,随后进入齐国。他改名叫鸱夷子皮,在齐国做了上卿。不久,他辞去官职,隐居在陶山,饲养了五头母牛,繁殖获利千金,他给自己取号为陶朱公。后人所传的《致富奇书》,据说就是陶朱公留下的方法。后来吴国人在吴江祭祀范蠡,与晋代的张翰、唐代的陆龟蒙合称为“三高祠”。宋人刘寅曾写诗道:

人谓吴痴信不虚,建崇越相果何如?

千年亡国无穷恨,只合江边祀子胥。

勾践没有对灭吴的功臣进行赏赐,没有分给他们一尺土地一寸地方,还逐渐疏远旧臣,与他们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计倪假装发疯辞去官职,曳庸等人也大多告老还乡,文种想起范蠡的话,便称病不上朝。越王身边有不喜欢文种的人,在越王面前进谗言:“文种自认为功劳大赏赐少,心中怀有怨恨,所以才不上朝。”越王向来知道文种的才能,觉得灭吴之后,已经没有他的用武之地,又担心他日后作乱,无人能制,想除掉他,却又没有合适的借口。当时鲁哀公与季孙、孟孙、仲孙三家有矛盾,想借助越国的兵力讨伐鲁国,除掉这三家,于是借着朝见越国的名义,来到越国。勾践因为担心文种,所以没有为他发兵,鲁哀公最终死在了越国。

再说越王有一天忽然前去探望文种的病情,文种装作病重的样子,勉强迎接越王进屋。越王解下佩剑坐下,对文种说:“我听说:‘有志之士不担心自己身死,却忧虑自己的主张无法施行。’你有七种谋略,我只用了三种,就灭掉了吴国,还有四种,你打算怎么用呢?”文种回答:“我不知道该怎么用。”越王说:“希望你用这四种谋略,替我到地下去对付吴国的先王吧!”说完,就登上车子离开了,把佩剑遗留在座位上。文种拿起来一看,剑匣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夫差赐给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文种仰天长叹:“古人说‘大德得不到报答。’我不听范少伯的话,才被越王杀害,真是愚蠢啊!”又苦笑着说:“百世之后,谈论的人一定会把我和伍子胥相提并论,我又有什么遗憾的呢!”于是伏剑自杀。越王得知文种已死,十分高兴,把文种葬在卧龙山,后人因此把这座山改名为种山。文种下葬一年后,海水大涨,冲穿了山的一侧,他的坟墓突然崩裂,有人看见伍子胥和文种前后逐浪而去。如今钱塘江上,海潮一波接着一波,前面的是伍子胥,后面的就是文种。髯翁曾写《文种赞》:

忠哉文种,治国之杰!三术亡吴,一身殉越。

不共蠡行,宁同胥灭,千载生气,海潮叠叠。

勾践在位二十七年去世,这是周元王七年的事。此后他的子孙,世代称霸。

话分两头。再说晋国的六卿,自从范氏、中行氏被灭掉后,只剩下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四卿。智氏原本和范氏都出自荀氏,为了区别宗族,便沿袭智罃的旧例,改称智氏,当时智瑶执掌国政,被称为智伯。四家听说田氏弑君专权,诸侯却无人讨伐,于是私下商议,各自挑选便利的地方占据,作为自己的封邑。晋出公的封邑,反而比四卿的还要少,对此无可奈何。

这里单说赵简子名叫赵鞅,有几个儿子,长子叫伯鲁,最小的儿子叫无恤,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婢女所生。有一个善于相面的人,姓姑布,名子卿,来到晋国,赵鞅把几个儿子都叫来让他相面。子卿说:“没有能成为将军的人。”赵鞅叹息道:“赵氏难道要灭亡了吗?”子卿说:“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一个少年,跟从他的都是您府上的人,这莫非是您的儿子?”赵鞅说:“这是我的小儿子无恤,他母亲出身低贱,哪里值得一提?”子卿说:“上天要废弃的,即便尊贵也会变得低贱;上天要兴起的,即便低贱也会变得尊贵。这个孩子的骨相,似乎与其他公子不同,我还没仔细看清楚。您可以把他叫来。”赵鞅派人把无恤叫来。子卿远远望见,立刻起身拱手而立,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赵鞅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后来有一天,赵鞅把几个儿子都召集起来,考问他们学问,无恤有问必答,条理清晰,赵鞅这才知道他的贤能。于是废掉伯鲁,立无恤为继承人。有一天,智伯因为郑国不来朝见而发怒,想和赵鞅一起讨伐郑国。赵鞅恰好生病,就让无恤代替自己率兵前往。智伯给无恤灌酒,无恤喝不了。智伯喝醉后发怒,用酒器砸向无恤的脸,无恤脸上受伤出血。赵氏的将士们都很愤怒,想要攻打智伯。无恤说:“这只是小耻辱,我暂且忍了。”智伯班师回晋,反而说无恤的坏话,想让赵鞅废掉他。赵鞅没有听从。无恤从此与智伯有了矛盾。

赵鞅病重,对无恤说:“将来晋国有难,只有晋阳可以依靠,你要记住。”说完就去世了。无恤继位,这就是赵襄子。(这是周贞定王十一年的事情。)当时晋出公对四卿专权感到愤怒,秘密派人向齐国和鲁国借兵,请求讨伐四卿。齐国的田氏和鲁国的三家,反而把这个计谋告诉了智伯。智伯大怒,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赵襄子无恤,集合四家的兵力,反过来讨伐晋出公。晋出公出逃到齐国。智伯拥立昭公的曾孙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从此,晋国的大权完全落入智伯瑶手中。智伯瑶于是有了取代晋国的想法,召集家臣商议。到底智伯的谋划是成是败,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